• 首页
  • 机构简介
    院长寄语
    建设宗旨
    组织架构
  • 驻访学者
    2022年
    2023年
    2024年
    2025年
  • 高研动态
    通知公告
    活动预告
    活动纪要
    新闻讯息
  • 学术活动
    逸仙高研讲座
    逸仙高研讲坛
    逸仙高研工作坊
    专题系列讲座
    联结·讲座
    联结·沙龙
    逸仙康乐雅集
    高研田野
  • 人才培养
    逸仙进阶讲堂
    高研读书
    高研茶话
    中大学缘
  • 成果展示
    学术通讯
    学术艺术展览
    学者访谈
  • 驻访申请
    办理申请
  • 首页
  • 机构简介
    院长寄语
    建设宗旨
    组织架构
  • 驻访学者
    2022年
    2023年
    2024年
    2025年
  • 高研动态
    通知公告
    活动预告
    活动纪要
    新闻讯息
  • 学术活动
    逸仙高研讲座
    逸仙高研讲坛
    逸仙高研工作坊
    专题系列讲座
    联结·讲座
    联结·沙龙
    逸仙康乐雅集
    高研田野
  • 人才培养
    逸仙进阶讲堂
    高研读书
    高研茶话
    中大学缘
  • 成果展示
    学术通讯
    学术艺术展览
    学者访谈
  • 驻访申请
    办理申请

驻访学者

  • 2022年
  • 2023年
  • 2024年
  • 2025年
驻访学者
  • 2022年
  • 2023年
  • 2024年
  • 2025年
首页 - 驻访学者 - 2025年
2025年
张小军

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特邀访问教授

学者简介


张小军,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系教授,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中心主任。研究方向为历史人类学、经济人类学、发展人类学和认知人类学。

主要研究领域

人类学

教育经历


1978-1982,南京气象学院气象学理学学士
1992-1994,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哲学硕士
1994-1997,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哲学博士

学术发表


英文:
2017 The Paradigmatic Crises in China’s Minzu Studies: Reflec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Development. Journal of Chinese Humanities, Vol.3(2). Pp135-155.
2013 Between the Sacred and the secular: A Case Study of FBOs in China. Inter-Asia Roundtable 2013 – Religion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: Innovations and Implications, NUS. Oct.2013 (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论坛论文集)
2012 Lineage and Family, Chinese Society – Change and Transformation, edited by Li Peilin, London and New York: Routledge.
2004 Land Reform in Yang Village: Reproduction of Symbolic Capital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Class Status. Modern China 30(1):1-48, Jan.2004. (SSCI)
2004 Symbolic Land Rights in Its Cultural Economic Context: A Case Study of Yang Village, Fujian.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,winter, 2004, pp41-54. (《中国社会科学》英文版)
2002 Ancestral Hall and Buddhist Gongde Temple.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. Vol.34, No.3, pp28-48. (SSCI)
中文:
2025 生命的可持续:人类发展与人类世的人类学,《原生态文化学刊》2025年第1期。
2024 宋以降佛教士庶化——福建功德寺院的个案研究,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》2024年4期。
2024 从社区发展、社会发展到人类发展,(张小军 萧泳红)《原生态文化学刊》2024年第1期。
2023 关于“人工智人”的认知人类学思考,《学术前沿》2023年12(下),第67-79页。人大复印报刊资料《社会学》2024年5期全文转载。
2023 回归“原梦”:自组织人类学的学术追求,《广西民族大学学报》2023年第6期,第1-10页。
2023 “主权意识“下的河西走廊——从《陕西舆图》看康熙年间的“边墙模式”(任昳霏、张小军),《清华大学学报》2023年第5期。
2023 人类的冰雪纪年与文化之道,《原生态文化学刊》2023年第4期。
2023 清华学派关于中国乡村出路之论——吴景超与“李约瑟之谜”的“文化续篇”,《清华社会学评论》第19辑。
2023 房、派、家:宗族单位与国家系谱——宋代谱牒与华南谱牒个案,《民俗研究》2023年第3期。
2022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,《原生态文化学刊》2022年第1期。
2022 共有中的私有与个有:一个老挝村庄的土地文化经济(郭迅羽、张小军),《广西民族大学学报》2022年第5期。
2021 让“社会”有“文化”,《清华社会学评论》2021年,第15辑,社科文献出版社。人大复印报刊资料《社会学》2021年第10期全文转载。
2021 跨学科悖论与历史人类学,《北大史学》(第21辑),赵世瑜主编,社科文献出版社2021年。
2021 文化共融:中国近代冰雪大众文化与社会转型,《清华大学学报》(杨宇菲、张小军),2021年第6期。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文化研究》2022年3期转载。
2021 自我的它/他/她性:中国近代冰雪文化与女性现代性,《中央民族大学学报》(杨宇菲、张小军)2021年第6期。
2021 近代冰雪文化的民族主义及日常叙事,《湖北民族大学学报》(张小军、杨宇菲)2021年第5期。
2021 民国时期日常生活的冰雪文化与社会转型,《原生态文化学刊》(张小军、杨宇菲),2021年第6期。
2021 合作化的共生经济:日本生活合作社运动的根基,《探索与争鸣》(金海兰、张小军),2021年第4期。
2021 “祖国的历史”与“民族位育”——简论潘光旦先生的民族思想,《踏上健全与繁荣的大路——纪念潘光旦诞辰120周年论文集》(张小军、李芳),吕文浩主编,学苑出版社。
2020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差序格局及其文化实践,《广西民族大学学报》2020.1.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民族问题研究》2020年第5期全文转载。
2020 人工智能感官的主体性:感官人类学视角的思考(张小军、杨宇菲),《中央民族大学学报》2020年第2期。
2020 鬼与灵:西南少数民族的“鬼”观念与帝国政治,《节日研究》第14辑(《民俗研究》专辑)。
2018 世界的人类学与中国的民族学,《世界民族》2018年第5期,1-11页。《新华文摘》2018年第12期转载。
2018 当历史走进人类学家——评萧凤霞《踏迹寻中:四十年华南研究之旅》,《清华大学学报》2018年第1期。
2018 乡村社区自主发展的中国经验——走向共同体的乡村自治(张小军、雷李红)《江苏社会科学》2018年第3期。
2018 “鬼主”与圣权制——西南地区历史上的政俗国家化,(张小军、雷李红)《民俗研究》2018年第3期。
2018 中国研究的人类学“台湾学派”——李亦园先生学术追忆,《中南民族大学学报》2018年第5期。(张小军、李海文)
2017 何谓旅游?——旅游人类学视角的思考(张小军、吴毅),《旅游学刊》2017年7期。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《旅游管理》2017.10.全文转载。
2016 白水CDF启示:共有基础上的个人所有制——兼论破解经济学的歌德巴赫猜想,《开放时代》2016年第6期。
2016 “文治复兴”与民利主义的市场化政治,《思想战线》2016年第6期。
2016 天后北传与漕运贸易——一个文化资本的视角,《南京大学学报》2016年第4期。《新华文摘》2017年6期转载。
2016 “民族”研究的范式危机——从人类发展视角的思考,《清华大学学报》2016年第1期。
2016 哈尼族阿卡人的“措卡”治理制度——普洱市孟连县芒旧新寨的个案研究(张小军、李茜),《民族研究》,2016年第2期。
2016 学术:共同体的灵魂(学术共同体专题),《开放时代》2016年第4期。
2016 宋代文治复兴与儒家的政治文化实践/儒家何以能连接到社会主义(儒学与社会主义专题)。《开放时代》2016年第1期。
2016 强国之学:人类学的学科使命。《文汇学刊》,2016年5月30日。收录于《人类学的中国发展》,徐杰舜主编,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主编,2016年。
2015 谁的村落?谁的集体?——集体化村落发展模式反思(集体经济村庄专题)《开放时代》2015年1期。
2015 漂泊中的永恒:一个人类学家的理想国,《广西民族大学学报》2015年第1期。
2014 走向“文化志”的人类学:传统民族志概念反思,《民族研究》2014年4期。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《社会学》2014.11.全文转载。
2014 “韦伯命题”与宗族研究的范式危机,《山西大学学报》2014年6期。
2014 多民族地区的乡市化与文化区发展,《北方民族大学学报》(吴毅、张小军),2014年第6期。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《民族研究》2015年2期转载。
2014 过度商业化与民族文化多样性危机,《原生态文化学刊》(与张晓松)2014年第4期。《新华文摘》2015年转摘。
2013 权力互竞交换共同体——贵州水族霞节、艾节和善节的个案研究,《民族研究》2013年第2期。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》2013年7期转载。
2013 “关键是保存文化母体”,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,2013年4月26日,A6版
2013 鬼与节的文化生态学思考,《民俗研究》2013年第1期。《社会学报》2013.2全文转载。中国人民大学“复印报刊资料”《文化研究》2013年第5期全文转载。
2012 人类学研究的文化范式——“波粒二象性”视野中的文化与社会,《中国农业大学学报》2012年第2期。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《社会学》2012.9全文转载
2012 为何他乡成故乡?——大槐树传说之集体记忆的民族主义建构。载《中国人类学》,2012年第1期。
2012 文治复兴与礼法变革——祠堂之制和祖先之礼的个案研究。《清华大学学报》,2012年第2期。《社会学》2012.7(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发),上海《高校文科学术文摘》2012.3全文转发。《社会学报》2012.2全文转载。
2012 宗族与中国社会,《人类学讲堂》(第二辑)潘蛟主编,知识产权出版社。
2011 文化经济学的视野:“私有化”与“市场化”反思——兼论“广义科斯定理”和产权公平。《江苏社会科学》,2011年第6期。
2011 文化?文物?——简论文化遗产保护中的“文物化”困境。张小军,张晓松。《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》2011年第3期。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《文化研究》2012年第2期全文转载。
2011 庙宇·水权·国家——山西介休源神庙的个案研究。载《大河上下——十世纪以来的北方城乡与民众生活》,山西人民出版社。
2010 “被族群”:丽江古城的文化保护困境。载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2010.9.2.
2010 境社信仰中的陈夫人——蓝田陈靖姑信仰个案研究。《中国首届临水夫人陈靖姑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》。
2009 中国12村贫困调查——晓锐村,张小军、马亚萍、朱宇晶。载《中国12村贫困调查》(甘肃、内蒙卷),张小军、马春华主编。社科文献出版社。
2009 中国12村贫困调查——乾分村,张小军、马亚萍、朱宇晶。载《中国12村贫困调查》(甘肃、内蒙卷),张小军、马春华主编。社科文献出版社。
2009 人类发展理念下的贫困问题反思,载《中国12村贫困调查》(理论卷),王晓毅主编,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年。
2009 咸与权:历史上自贡盐业的市场分析,《清华大学学报》2009第二期。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社会学》2009年第6期转载。
2009 实践史:一个历史人类学的研究视角——以民间信仰研究为例,载《谁的信仰,谁的空间?》,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编,上海古籍出版社。
2009 电影《色·戒》鉴赏的文化实践,载《异文化与多元媒体》,乔健主编,台北:世新大学出版中心。
2008 宗族与家族,载《社会学与中国社会》,社科文献出版社。
2008 文化生态与文化环保,载《绿叶——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专辑》,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编。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》2008年12期全文转摘。
2007 复合产权:一个实质论和资本体系的视角——山西介休洪山泉的历史水权个案研究,《社会学研究》,2007年第4期。
2007 爱的实践:艾滋病防治中的社会性别主流化。与许晶合作,载张小军主编《文化的挑战——文化全球化和社会发展的本土思考》,香港:中国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。
2007 秩序剥夺与城市底边阶级的形成,乔健主编《底边阶级与边缘社会》,台北: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。
2007 历史人类学:一个跨学科和去学科的视野。《清华历史讲堂初编》,三联书店2007年。
2007 遗存还是遗产?——简论文化全球化中的“文化遗产”困境,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》(上),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。
2006 产权改制与城市底边阶级的形成——兼论科斯逆定理与产权定理。台湾第七届(2003-2006)大学讲座计划“底边阶级的传统与现代”会议论文(2006.5.台北)。
2006 认知人类学浅谈,《光明日报》(理论版)2006年11月。
2006 社会围绕“现代化”和经济中轴安排的弊端,《中国与世界观察》,2006年第1期。
2006 《陕山地区水资源与民间社会调查资料集》补遗七则,张小军、卜永坚、丁荷声,香港:《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》第42期。
2006 谁在侵蚀中国文化的灵魂?《环球时报》第1180期,2006年6月13日第13版。
2005 城市贫困的制度思维,张小军、裴晓梅,《江苏社会科学》,2005年第6期。
2005 未画句号的“人类责任宪章”,《当代文明的困惑与追求——解读《人类责任宪章》》,赵轶峰、于硕主编,团结出版社。
2004 象征地权与文化经济——福建阳村的历史地权个案研究,《中国社会科学》2004年第3期
2003 历史的人类学化和人类学的历史化,《历史人类学学刊》1(1):1-28。
2003 阳村土改中的象征资本再生产,《中国乡村研究》,总第二辑,商务印书馆。
2003导言,李孝聪、邓小南、筱君(张小军),载黄竹三、冯俊杰编著,《洪洞介休水利碑刻辑录》,中华书局。
2002 宗族化中的功德寺院,《台湾宗教研究》第二卷,第一期。
2002 阳村的境社与宗族,《民俗曲艺》(宗教与地方社会专辑II),总第138期。
2001 传统文化生产中的象征性实践,《清华社会学评论》2001年第一期。
2001 象征资本的再生产——从阳村宗族论民国基层社会,《社会学研究》2001年第三期。
2002 佛寺与宗祠:泉州开元寺的历史个案研究〉,载《传统与变迁——华南的认同和文化》,北京:文津出版社。
1999 经济人类学,载庄孔韶主编《人类学通论》,山西教育出版社。
1999 文化的经营:福建阳村李氏宗祠“复兴”的研究,《经营文化》香港商务印书馆1999
1999 家与宗族结构关系的再思考,《中国家庭及其伦理》,台湾《汉学研究》杂志出版。
1998 理解中国乡村内卷化的机制,香港:《二十一世纪》1998年2月号。
1998 田野影像的民族志--宗族「复兴」中的历史重构,《香港人类学》总第11期。
1996 女性与宗族,香港:《二十一世纪》1996年10月号(总第37期),页150-59。
1995 儒家何在?--华南人类学田野考察,香港:《二十一世纪》1995年6月号。
1992 社会场的吸引进化,《中国人民大学学报》,1992年第2期
1991蒿洋民间宗教与信仰一瞥,《民俗研究》,1991年第3期
1991东西方文化的兴衰与自组织社会学研究,《社会科学研究》,1991年第6期。
1991中国现实文化选择中的知识分子,《青年思想家》1991年第1期。
1989本土方法学刍议,《社会学与社会调查》,1989年第5期。
1988 人格现代化,《中国人民大学学报》,1988年第5期。

代表专著


1. 2024 《民国时期的冰雪文化》(张小军、杨宇菲),学苑出版社。
2. 2021 《让“社会”有“文化”:人类学自我本土化反省》清华大学出版社。
3. 2019 《让历史有“实践”:历史人类学思想之旅》,清华大学出版社。
4. 2014 《让“经济”有灵魂:文化经济学思想之旅》,清华大学出版社。
5. 2004 《蓝田》(乡土中国丛书)。北京:三联书店。
6. 2003 《福建杉洋村落碑铭》(张小军、余理民),香港:华南研究出版社。
7. 1991 《社会场论》,团结出版社。

学术兼职


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(2021-2024)
凯里学院特聘教授、民族研究院荣誉院长(2022-2025)
西南联合研究院合作导师(2022-2027)
贵州省“候鸟学者”(2011-2014)
九三学社中央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(2013-2017)
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发展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(2013-2022)
教育部全国民族教育委员会学术委员
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常务理事
《中国史诗百部工程》副主编(文化部)
中国民族学会常务理事
《中国节日志》全国编辑委员会委员(文化部)
中国人民大学高等历史和社会研究中心合作教授
国家图书馆“文津讲座”学者(2009)
China Rural Study 《中国乡村研究》编委

地址 : 广东省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

邮箱 : iash@mail.sysu.edu.cn

  • 官方公众号
  • 官方视频号
中山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©1999-2022 , SUN YAT-SEN UNIVERSITY 粤ICP备05008892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