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1]胡梦芸,顾宝昌.欧洲生育趋势的构成分析[J].南方人口,2023,38(05):1-14.
[2]顾宝昌.推广居家养老服务满足养老需求——读周建芳《居家养老家庭支持:基于江苏的实证研究》[J].人口与社会,2022,38(02):101-104.
[3]茅倬彦,顾宝昌,胡梦芸.计划生育改革和生殖健康促进[J].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,2021,29(11):2256-2257.
[4]陈蓉,顾宝昌.低生育率社会的人口变动规律及其应对——以上海地区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为例[J].社会科学文摘,2021,(10):13-15.
[5]陈蓉,顾宝昌.低生育率社会的人口变动规律及其应对——以上海地区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为例[J].探索与争鸣,2021,(07):70-79+178.
[6]顾宝昌.低生育率下计划生育的使命[J].人口与健康,2021,(03):13.
[7]余梦婷,顾宝昌.人口流动对各省养老保险发展不均衡的影响分析[J].南方人口,2020,35(05):69-80.
[8]陈蓉,顾宝昌.实际生育二孩人群分析——基于上海市的调查[J].中国人口科学,2020,(05):116-125+128.
[9]顾宝昌.主持人的话[J].新视野,2020,(04):39.
[10]顾宝昌,郑笑.人口流动范围与稳定性的分类研究[J].人口与社会,2019,35(05):15-33.
[11]顾宝昌,侯佳伟,吴楠.中国总和生育率为何如此低?——推延和补偿的博弈[J].人口与经济,2020,(01):49-62.
[12]张广宇,顾宝昌.用津贴能促进生育吗?澳大利亚实施鼓励生育政策始末记[J].人口与发展,2018,24(06):63-71.
[13]侯佳伟,顾宝昌,张银锋.子女偏好与出生性别比的动态关系:1979—2017[J].中国社会科学,2018,(10):86-101+206.
[14]刘建娥,顾宝昌.新型城镇化阶段“农转居”转型社区家庭发展评估[J].思想战线,2018,44(04):88-95.
[15]张广宇,顾宝昌.人口重报:人口普查面临的新挑战[J].人口与经济,2018,(03):1-12.
[16]陈蓉,顾宝昌.历史性转折还是短暂性波动——对上海户籍人口自然变动由负变正的考察[J].探索与争鸣,2018,(04):109-115+143.
[17]顾宝昌,谢碧霞.中国人口形势与青年发展[J].青年探索,2018,(02):47-53.
[18]张广宇,顾宝昌.从国际视角看人口普查中低龄儿童的漏报问题[J].中国人口科学,2017,(05):96-109+128.
[19]顾宝昌,朱晓,祁静.你一生工作多少年?——关于退休年龄的人口学分析[J].人口与经济,2017,(03):1-13.
[20]张银锋,侯佳伟,顾宝昌.生育意愿:是确定值还是区间[J].南方人口,2017,32(02):62-70.
[21]祁静,茅倬彦,顾宝昌.北京市生育二孩妇女孕产保健需求分析[J].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,2017,25(02):88-92.
[22]顾宝昌.要增强人口大势观[J].人口与发展,2016,22(03):24-26.
[23]顾宝昌.经济新常态下的计划生育工作转型[J].人口与社会,2015,31(03):3-6.
[24]顾宝昌.实行生育限制的理由已不复存在[J].人口与社会,2015,31(02):10-14.
[25]马小红,顾宝昌.单独二孩申请遇冷分析[J].华中师范大学学报(人文社会科学版),2015,54(02):20-26.
[26]陈蓉,顾宝昌.上海市生育意愿30年的演变历程[J].人口与社会,2014,30(01):49-54+71.
[27]《江浙沪粤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调查》课题组,顾宝昌,王涤,周长洪,谭克俭,陈友华.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者对现行生育政策的认识——来自江浙沪粤的调查[J].人口学刊,2013,35(06):79-84.
[28]顾宝昌.生育政策应从控制人口转向服务群众[J].农村工作通讯,2013,(19):42.
[29]顾宝昌.话说中国人口结构[J].人口与计划生育,2013,(02):24-26.
[30]顾宝昌.中国的“人口金字塔”[J].党政论坛(干部文摘),2013,(01):9.
[31]顾宝昌,茅倬彦.走向城市化的中国人口[J].人口与经济,2012,(06):1-7.
[32]顾宝昌.解决人口问题重在把握人口结构特点[J].中国党政干部论坛,2012,(11):20-21.
[33]顾宝昌.民工荒生源荒根源在于我国人口结构已变化[J].农村.农业.农民(B版),2012,(09):35-37.
[34]王涤,顾宝昌.基层计生干部的困惑与心声调查[J].人民论坛,2012,(20):9-11.
[35]郑晓瑛,左学金,顾宝昌,彭希哲,解振明,穆光宗.重新认识中国人口问题——纪念马寅初先生诞辰130周年[J].人口与发展,2012,18(03):16-26.
[36]顾宝昌.关于出生性别比问题:成因与反思[J].福建江夏学院学报,2011,1(02):11-16+29.
[37]顾宝昌.计生干部视角中的计划生育:问题、挑战与出路[J].人口与发展,2011,17(05):24-36.
[38]顾宝昌.生育意愿、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[J].人口研究,2011,35(02):43-59.
[39]顾宝昌.中国人口:从现在走向未来[J].国际经济评论,2010,(06):95-111+5.
[40]顾宝昌.人口政策建言八年之旅[J].中国改革,2010,(05):14-17.
[41]顾宝昌.二胎政策完全有条件在全国广泛推行[J].商务周刊,2010,(01):80.
[42]于弘文,顾宝昌,王广州,崔红艳.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:挑战与展望[J].人口研究,2009,33(06):42-56.
[43]顾宝昌,蔡泳,陈友华,陈卫.再论中国生育水平[J].人口研究,2009,33(04):22-43.
[44]顾宝昌,宋健,刘爽,王金营,江立华.二孩生育政策地区的实践及启示[J].人口研究,2008,(04):33-49.
[45]顾宝昌.我对出生性别比问题的认识[J].市场与人口分析,2007,(02):36-39.
[46]顾宝昌.关于生育政策的讨论实际上是对人口规律性的认识问题——读“关于进一步完善生育政策的若干认识问题”[J].市场与人口分析,2007,(01):92.
[47]顾宝昌.《我国留守家庭研究》评介[J].人口研究,2006,(06):93.
[48]谢玲丽,左学金,顾宝昌,彭希哲,郭庆松,丁金宏,刘惠芬,赵建平.统筹人口发展推动城市健康和谐[N].解放日报,2006-11-08(014).
[49]顾宝昌,周长洪,翟振武,王金营,徐蕾,康辉,王春蕊,王翠绒,豆小红,侯东民.新农村建设:“迁出去”和“引回来”[J].人口研究,2006,(05):32-48.
[50]顾宝昌.对人口的客观规律性要抱有敬畏感——读“中国未来生育政策的选择”[J].市场与人口分析,2006,(03):71+80.
[51]顾宝昌.中国未来生育政策的抉择[J].市场与人口分析,2006,(01):22-23+36-37.
[52]王涤,顾宝昌.从人口学的视角看中国“三农”问题——试论中国农村人口数量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交互影响[J].人口学刊,2005,(06):8-12.
[53]宋健,姚远,陆杰华,张敏才,杨文庄,顾宝昌.中国的人口,安全吗?[J].人口研究,2005,(02):34-48+96.
[54]鲍思顿,顾宝昌,罗华.生育与死亡转变对人口老龄化和老年抚养的影响[J].中国人口科学,2005,(01):44-51+97.
[55]郭志刚,张二力,顾宝昌,王丰.从政策生育率看中国生育政策的多样性[J].人口研究,2003,(05):1-10.
[56]顾宝昌.论中国计划生育的改革[J].人口研究,2002,(03):1-8.
[57]顾宝昌.发挥计生协会优势 探索农村计划生育社会保障工作[J].人口与计划生育,2002,(05):18-39.
[58]顾宝昌.从历史的透镜认识中国人口——读《人类的四分之一:马尔萨斯的神话与中国的现实(1700-2000)》[J].人口研究,2001,(03):77-80.
[59]顾宝昌.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是实现“两个转变”的重要途径[J].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,1999,(02):3-7.
[60]刘鸿雁,顾宝昌.中国农村地区性别偏好及其行为表现[J].中国人口科学,1998,(02):17-24.
[61]解振明,顾宝昌.日益增长的需求—计划生育优质服务[J].人口与计划生育,1997,(06):25-29.
[62]顾宝昌,罗伊.中国大陆、中国台湾省和韩国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调的比较分析[J].人口研究,1996,(05):1-16.
[63]顾宝昌.从一个居委会看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[J].人口与计划生育,1996,(04):27-29+55.
[64]顾宝昌.谈谈计划生育中的人权和生殖权利问题[J].人口与计划生育,1995,(03):17-20.
[65]顾宝昌.从上海看人口负增长[J].中国人口科学,1994,(06):35-42.
[66]顾宝昌.我国独生子女研究的拓新之作[J].中国社会科学,1994,(06):196-197.
[67]顾宝昌,穆光宗.重新认识中国人口问题[J].人口研究,1994,(05):2-10.
[68]顾宝昌,解振明.中国与世界人口变动状况的比较分析[J].人口与计划生育,1994,(03):75-77.
[69]顾宝昌,徐毅.中国婴儿出生性别比综论[J].中国人口科学,1994,(03):41-48+18.
[70]顾宝昌.论70至90年代中国生育变迁[J].人口与计划生育,1994,(01):17-22.
[71]解振明,顾宝昌.中国独生子女智力成长的环境优势[J].人口与计划生育,1993,(03):53-57+1.
[72]曾毅,顾宝昌,涂平,徐毅,李伯华,李涌平.我国近年来出生性别比升高原因及其后果分析[J].人口与经济,1993,(01):3-15.
[73]顾宝昌,刘佩航.妇女人口研究的回顾与展望[J].中国人口科学,1993,(01):38-43.
[74]顾宝昌,彭希哲.伴随生育率下降的人口态势[J].人口学刊,1993,(01):9-15.
[75]顾宝昌.论生育和生育转变:数量、时间和性别[J].人口研究,1992,(06):1-7.
[76]杨书章,顾宝昌,肖自力,王彦祖.中国妇女生育率变动趋势分析[J].中国人口科学,1991,(05):20-27.
[77]顾宝昌.从2‰生育调查看80年代中国农村生育趋势[J].中国人口科学,1991,(03):13-17.
[78]顾宝昌,于学军.从北京市门头沟区看农村人口生育转变的异常现象[J].人口与经济,1991,(02):12-16.
[79]顾宝昌.中国人口目前动向讨论[J].中国人口科学,1990,(03):30-35.
[80]D.L.鲍思顿,顾宝昌.中国的特大城市:主导性和一体化[J].中国人口科学,1988,(04):25-31.
[81]顾宝昌.论中国的城市体系发展[J].人口研究,1988,(03):3-7.
[82]顾宝昌.从我国国情出发,观察和研究人口问题[J].马克思主义研究,1988,(01):127-130.
[83]沃尔特·默顿斯,顾宝昌,薛永玲,卢启文.社会人口学与社会发展[J].人口与经济,1988,(01):36-38.
[84]顾宝昌.论社会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在我国生育率下降中的作用[J].中国人口科学,1987,(02):2-11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