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文:
1.《通俗小说、社会新闻与游艺园——民国北京城南的市民消费文化》,《文艺争鸣》,2021年第3期。
2.《现实与隐喻的“公园”——京派文学的公共领域与生产机制》,《探索与争鸣》,2021年第2期。
3.《公园:民国西方旅行者的北京想象》,《中山大学学报》,2020年第1期;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·文化研究》2020年第6期转载。
4.《招魂、革命与恋爱——“五四”与陶然亭风景的流变》,《探索与争鸣》,2019年第5期;又刊于《当代人文的三个方向:夏志清·李欧梵·刘再复》,香港:三联书店,2020年,第333-349页。
5.《五四之“后”——香港科技大学五四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》,《当代人文的三个方向:夏志清·李欧梵·刘再复》,香港:三联书店,2020年,第414-421页。
6.《“世界人”的乡愁——论康有为海外游记中的公园书写》,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》,2019年第1期。
7.《表演“新女性”——石评梅的文学书写与文化实践》,《文学评论》,2018年第1期。
8.《江亭雅集的危机与新变——论末代京师士大夫的雅集盛会“乙丑修禊”》,《中国文学学报》第七辑,香港中文大学,2016年12月。
9.《北海公园:现代美育空间的建构》,《北京观察》,2016年第9期。
10.《“到北海去”——民国时期“新青年”的美育乌托邦》,《北京观察》,2015年第11期。
11.《“到北海去”——民国时期新青年的美育乌托邦》,《北京社会科学》,2015年第4期。
12.《北京公园的先声——作为游赏场所与文化空间的万牲园》,《中华文史论丛》,2015年第3期。
13.《从禁苑到公园——民初北京公共空间的开辟》,《文化研究》,2013年第15辑。
14.《从〈旧京琐记〉到〈城南旧事〉——两代“遗/移民”的北京叙事》,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》,2012年第1期;又刊于《台湾研究新视界——青年学者观点》,台北:麦田出版社,2012年,第11-42页。
15.《公园北京:都市现代性的隐喻》,《未名亚太论丛》第五辑,香港:中国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,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,2012年,第47-75页。
16.《梁启超的现代都市经验与构想》,《汉语言文学研究》,2011年第2卷第4期。
17.《民初公共空间的开辟与沈从文笔下的都市漫游》,《励耘学刊》,2011年第1辑。
18.《民初北京都市空间中的漫游者——论沈从文小说的现代性因素》,《艺术评论》,2010年第12期。
19.《触摸历史与对话五四——“‘五四’与中国现当代文学”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》,《鲁迅研究月刊》,2009年第7期。
20.《女高师的新教育与“新女性”的塑造》,《云梦学刊》,2009年第30卷第5期;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·高等教育》2009年第12期转载。
书评与访谈:
1.陈平原、林峥:《北大精神、中文系定位以及教师的职责》,《四海文心:我与北大中文系》,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2022年,第318-339页。
2.黄子平、林峥:《批评的位置》,《社会科学论坛》,2021年第11期。
3.陈平原、林峥:《北大精神、中文系定位以及教师的职责——陈平原教授访谈录》,《社会科学论坛》,2021年第1期。
4.《“重写旧京”的方法论意义——评季剑青<重写旧京:民国北京书写中的历史与记忆>》,《书城》,2018年第2期。
5.《上海之爱:妓女,文人与娱乐文化》书评,《中国学术》,2012年第10卷第1辑。
6.《记忆与呈现报刊的另一种方式——评〈北京的舆论环境与文人团体:1920-1928〉》,《现代中国》,2009年第12辑。
报刊文章:
1.《面向“爱美者”的文学教育》,《北京青年报》,2021年5月21日。
2.《红楼(新文化运动百年纪念专题)》,《北京青年报》专版,2017年5月6日。
3.《晚清动物园初建趣史》,《北京青年报》专版,2016年3月1日。
4.《既开风气亦为师——记陈平原、夏晓虹先生兼怀我的北大岁月》,《北京青年报》专版,2015年6月11日。